近日 福山区本着试点先行 逐步推开的原则首批确定10个社区推行延时服务模式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好办”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
10个社区试点推行延时服务近期,福山区下沉网格走访摸排的机关干部在社区调研中了解到,因为上班时间重叠,居民普遍反映办事存在“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福山区在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清洋街道的河滨社区、德胜社区、星河城社区、县府街社区;福新街道万科社区、梨景社区、永青社区、天府社区、富祥社区、永达街社区为首批10个试点社区,尝试推行延时服务模式。
福山区行政审批部门与组织部门指导社区紧密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重新调整社区工作时间,将原来的“按时服务”,转变为早七晚七的“延时服务”,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督促党员带头在工作时间上延时,在服务质量上提效,改进工作作风,真正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福山区相关部门领导向记者介绍:“延时服务,主要是利用社区服务‘时间差’,进行的一次社区服务精细化、精准化的探索。指导社区党组织紧密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重新调整社区工作时间,在推动社区工作者合理轮休、调休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按照常规时间上下班的‘按时服务’,转变为早七晚七的‘延时服务’”。
“精准+精细”让为民服务提质增效
中午12点多,在福新街道永青社区,网格员杨君阳还在社区为群众办理便民服务事项。“今天上午过来办理业务的群众多,我们中午牺牲点休息时间延时为群众办完业务,不让群众再跑腿。”杨君阳说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严谨务实、勤奋进取、兢兢业业。在日常工作中,她非常关注关心特殊群体,经常为低保户、特困人员、计生特殊家庭户、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送服务上门。2021年,杨君阳被授予“烟台市首届文明市民”称号。“我们靠前服务一点,群众就能少跑一趟、便利一点。”面对荣誉,杨君阳没有骄傲,而是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坚守在社区工作一线。
杨君阳仅是福山众多专职网格员中的一个缩影。在福山区,为百姓跑腿办事,将为民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是众多的专职网格员们工作职责,他们奋斗在工作一线,为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切实提升便民服务水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促使社区工作“延时服务”模式常态化,福山区积极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工作模式,对社区服务职责范围内的便民服务事项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整合,按照党建、民政、卫健等不同职责共划分为12大类75小项,制定城市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同时将业务办理梳理成标准化、条目式的审核流程,编制社区工作者“全岗通”便民服务手册,将涉及群众日常办事的组织关系转接、残疾人补助申报等16个服务事项精准化、精细化,列明办理依据、基本流程、申请材料等内容,成为社区工作者个个看得懂、人人会操作的业务指导蓝本,真正实现群众业务办理即来即办、即办即走的便民服务标准。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福山区全面梳理群众跑腿次数多、办事频次高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理、创业就业等30余项基层帮办代办事项清单,健全区镇村三级专兼职帮办代办队伍。同时将专职网格员“转型升级”为网格代办员,充分发挥网格员熟悉情况、服务精准的优势,与其他专兼职帮办代办人员形成合力,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为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民生事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就业援助等方面的居民事务代办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办事慢、多跑腿、不会办等问题,大大提升了基层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多元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傍晚6时许,前来福新街道梨景社区办业务的居民李先生,谈及社区推行延时服务感受颇深:“以前,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上下班时间重叠,我们到社区办事,不请假不行,非常不方便。自社区推行延时服务后,我们可以下班后再到社区办理业务,社区工作人员也很耐心、细致,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
据了解,福山社区推行延时服务,不仅仅是工作时间上的延时,而且在服务内容、服务载体上也都更加丰富多彩。
在延时服务期内,社区工作者会为前来办事的群众统一提供热水、雨伞、维修工具、WIFI网络、充电设备、医疗应急箱、临时休息设施等服务项目;在实习代办服务方面,推行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制度,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常态化下沉到网格内联系服务群众,对在工作时间内不方便前往社区办理业务的群众,由所联系的社区工作者提前受理业务,群众下班后再到社区办理,节省时间,方便群众,提高效率。
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舞蹈室、乒乓球室、书法室等文体活动功能室,也推行预约办理的“延时服务”。群众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晚上或周末到社区功能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党员群众志愿者等群体在功能室轮流值班,做好开关门、设备维护、值日卫生等服务。
据统计,该制度实施近2个月的时间里,10个试点社区在休息时段为群众办理业务220余人次,帮办代办100余项业务,接待居民咨询260余人次。
下步,福山区将在社区“延时服务”的基础上,推动社区服务方式向主动上门延伸,建立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制度,常态化下沉网格开展工作,用心做到社区服务“不打烊”,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