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11004264003A/2021-05350 成文日期: 2021-10-29
发布机构: 福山区发改局 组配分类: 五年规划

烟台市福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日期:2021-10-29 00:00    来源:烟台市福山区人民政府

字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福山园管委,经济开发区管委,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2035年发展远景目标,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福山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本区域、本部门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福山区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烟台市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烟台市福山区委关于制定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必须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抓好“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有序更新、民生福祉改善等重点任务,大力实施“双城驱动”战略,现代化开放创新之区建设步伐稳健有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2亿元,年均增长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达到中高收入经济水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50.5:46,三产占比提高3.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达到78亿元,年均增长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35亿元;社会品消费零售额实现130亿元,年均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实际使用内资分别完成574亿元、8.1亿美元和31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达到47041元。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传统产业赋能升级,268个项目列入省市创新计划和导向目录;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技改投资2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8家,产值、利润分别达到445.5亿元和33.6亿元,年均增长5.8%和20.8%。新动能培育迅速起势,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32个,“四新”经济总量占比提高到30.6%。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建成立足市区、面向国际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现代文旅、医养健康、高端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多点开花,层次多样、业态丰富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建成院士工作站1处,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86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瞪羚企业分别达到49家、77家和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创新平台集聚发展,中科烟台产业园、重科院烟台产业园、联东U谷等集聚落户,签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70余家,孵化高端项目40余个。科技创新蓬勃发展,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明奖13个,申请发明专利授权264件。“聚福英才”计划深入实施,全区各类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591人,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重点领域改革压茬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争取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10余项“国字号”试点;获批“十三五”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50余项“省字号”试点;重点实施了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等改革事项,对外开放、 医养结合、社会治理等领域一批先进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宣传推广。政府机构改革、园区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攻坚事项顺利完成,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19个部门425个行政权力事项集中进厅,取消行政权力68项,按时办结率达100%;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累计减税降费33亿元,市场主体数量突破4.6万户;地方金融改革继续深化,新增金融机构25家,挂牌企业数量达到66家。

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对外经贸水平不断提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济铁物流园欧亚班列启动运行,海关监管区顺利建成,参与“一带一路”贸易企业数量达到145家。园区建设提档升级,高新区福山园、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放平台承载功能不断增强,申报打造烟台国际招商产业园福山片区,拉开国际化园区建设布局。重大项目招引成果丰硕,引进过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163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累计达到40个,被授予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区”称号。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均衡。“双城驱动”全面起势,率先开启起与中铁建投、中交集团等国企央企合作共建的开发新模式。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永达街等26条道路改扩建工程,新增城区道路30公里;完成28条主次干道、51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增排水管网66公里;新增供热375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用户4.3万户。扎实推进老城更新,启动15个棚改项目和近百万平米的12个回迁安置区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5个。“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实施农厕改造2.7万户、农村清洁取暖2万户,美丽乡村覆盖率超过70%;农业“三品一标”认证总数突破60个,大樱桃品牌价值达到21.5亿元,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8.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削减全面完成“十三五”确定的任务目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年均值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控断面水质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森林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新建改造隅园等绿地公园30余处,荒山造林、湿地恢复、矿山复绿超过2万亩,森林抚育11.4万亩,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5%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提升,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13所,增加校舍23万平方米,招聘教师1150名,增加学位1.5万余个,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卫健服务持续优化,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完成10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8处一体化卫生室和37处省市区级示范村卫生室新建改建和改造升级工程,其中新建2处、改建10处标准化村卫生室;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数量分别增长50%、95%,创新打造智慧社区医养服务模式“齐鲁模板”“全国样板”;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保利集团首个区级剧院,成为政府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管理的创新型典范;精神文明建设扎根群众,“四德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获评山东好人20人,烟台好人37人,烟台市道德模范9人。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87元和588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38元和700元,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50元,贫困人口、低保、五保等特殊群体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政府代缴范围。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累计完成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安全底板更加牢固,安全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重点领域风险得到妥善处置和有力化解。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打掉1个黑社会性质组织、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以实际行动兑现了黑恶必除的庄严承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加强,更加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结区人大代表建议228件、政协提案473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城乡居民评价工作成绩稳居省市前列。退役军人、档案史志、民族宗教、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五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水平,坚定不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应对复杂形势,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充分凝聚力量,营造勠力同心、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创新举措,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四是坚持系统集成和协调高效的发展方式,谋划启动了一批事关全区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着力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同步交织、叠加共振,我区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也要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各类风险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烟台市“海河联动发展”战略,为福山城市发展提供重大利好,高新区福山园、经济开发区、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园区平台集聚成势,夹河新城跻身全市“九大片区”,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全面释放; 制造业基础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布局实施,“十四五”时期将集中推进建设、陆续投产见效,为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我区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四新”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支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亟待突破,科技创新动能不足;民生和城建领域欠账多,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难度大。面对新机遇新挑战, 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提升斗争本领,强化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第三节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烟台核心区之一,福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展望到2035年,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形成,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福山”全面呈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第二章  聚焦走在前列

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各项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努力打造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区、活力迸发的对外开放高地、绿色秀美的生态宜居之城、魅力彰显的烟台文化先导区,为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经济总量力争达到500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市位次不断前移。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初步塑成经济发展优势;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快速聚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绿色发展凝聚新共识,能源使用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递减,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向现代化迈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安全底板更加牢固。重点在以下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区。制造业基础更加雄厚,先进制造业占比大幅提升,行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融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汽车产业构建起整车和新能源汽车并驾齐驱新优势,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塑成新旧动能转换新优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培育更多地域标志型产业品牌,实现名企、名品、名产与城市实力同步提升。

——基本建成活力迸发的对外开放高地。高新区福山园、经济开发区开放龙头作用更加彰显,国际招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集聚快速发展。“双招双引”质效再上新台阶,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积极有为,深耕日韩、巩固欧美、拓展“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格局持续完善升级,打造全市领先的世界500强聚集地。“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走向深入,“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巩固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质一流,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管理法治化、要素市场化、居留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绿色秀美的生态宜居之城。紧跟全市“海河联动发展”时代步伐,门楼水库、老岚水库水源地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大沽夹河沿岸产业布局、生态布局、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夹河新城高水平强势崛起,内夹河水环境高标准整治提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长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自觉,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定达标,山、河、林、田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巩固提升,生产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基本建成魅力彰显的烟台文化先导区。整合鲁菜、大樱桃、书法、佛教、甲骨文等特色资源,高水平策划举办系列展会活动,做大叫响“中国鲁菜之乡”“中国大樱桃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三张国字号名片。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创新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节,打造国家级文创先导区。建强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反映福山发展的精品力作,创建福山特色文化品牌。

第三章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强区战略、人才兴区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布局,搭建一批优质创新平台,培育多层次创新载体,加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推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创业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优质的创新平台。加快创新型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一批开放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中科烟台产业研究院、重庆科学院烟台产业研究院等双创载体作用,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和团队入驻。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骨干企业与“中科系”“国际系”“高校系”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按照“引领创新、带动产业、辐射区域”的思路,加快布局高端科创园区和创新型项目,规划建设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夹河科创带”。推进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创新活动,持续增强创新知识储备,加速创新知识迭代更新,增进创新能力。

培育多层次创新载体。以“内源培育”和“外源导入”为核心抓手,全面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整合利用各类园区、闲置楼宇、招商平台等资源,积极发展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创新效应,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式众创空间,探索打造众创空间聚集示范区。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依托在烟高校及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引导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支持中南高科、联动U谷等科创项目快速建设,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园区”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工作,集聚培养创新资源,优化创新活动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培育高素质企业集群。

优化创新活动管理。实施“全链条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开展全链条创新活动,整体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服务等各环节的创新水平。引导企业在设计过程中由大批量设计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订单化设计、模块化设计转换;推进企业在制造环节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化制造、信息化制造、精益生产和绿色生产转换;鼓励企业在终端供给环节向产品服务、产品租赁、再制造服务等模式变革。支持博世华域、明远家纺等重点企业依托生产技术突破向产业链条上游延伸,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鑫海矿装等行业领军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向产业链条下游延伸,由生产型制造业逐步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依托领先技术成立独立法人的科技服务公司。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精准对接全市“科技攀峰”行动、“科技攻关”行动,组织实施创新发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围绕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关键性核心技术创新突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创新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研发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服务科技创新作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共享,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更加有效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持续增进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到2025年,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突破150家。

培育高素质企业集群。开展“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支持骨干企业聚合各类研发资源,促进研发群体平台共享,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研发实力雄厚、科技成果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挖掘培育优势项目,储备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准高新技术企业。关注并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实施有效措施开展精准培育,支持企业开展跨界融合的颠覆性创新活动。更加注重高科技、高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80家和100家,省市级瞪羚(独角兽)企业突破20家。

专栏  3-1  福山区“十四五”创新平台重点推进项目

中科烟台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发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的人才、技术优势,推动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移转化,瞄准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加快塑造区域经济新优势。

重科院烟台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引入一批高层次人才及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福山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中南高科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开展3D打印、电源推进系统、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化精密设备、机器人等产品生产制造,围绕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

联东U谷创新科技产业园项目:以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企业为主导,开展产业链精准孵化培育,打造创新型企业集聚区。

第三节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引”“留”“聚”“育”人才发展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管理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汇聚各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福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坚实人才支撑和强大智力保障。

完善人才引育制度。高效落实“人才兴鲁”战略和“产才融合发展十个一”行动,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全面加强与“中科系”“国际系”“高效系” 三系合作创新,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端拔尖人才。坚持高校院所、高端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一体化引进,大力引进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企业家、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带产业、带技术、带平台入驻福山。优化整合高职院校、远教平台、技术推广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相互衔接的人才培育体系。推动落实“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和“金蓝领”培训计划,打造满足产业发展和动能转换需要的“工匠”队伍和高端优质人才。到2025年,全区各类人才达到7万人,年均增长5%,高层次人才实现倍增目标,总量达到1000人以上。

重点打造七大人才工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工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核心,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引进我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程”,以成长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强化管理型人才培育,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储备新生人才力量为重点,推动区级重点人才工程向青年人才倾斜,建设一支高水平青年人才队伍。实施“技能人才锻造工程”,以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高级技师培养为重点,稳步推进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致富本领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育种植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农村科技人才。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以人才引进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实施“桑梓人才回引工程”,建立“桑梓人才”信息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流福山籍在外工作各类人才。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破除人才管理、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探索建立人才企业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开展交流培训、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短期聘用等方式,推进产业人才资源共享。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创新探索“季节型”“假日型”“候鸟型”“契约型”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来福工作创业。严格落实各级各项人才政策,在高端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安居住房、医疗保障、科研服务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统筹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分配、管理工作,帮助解决人才居住、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提高人才工作市场化水平,探索设立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创新活动要素保障,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营造低成本创新、高效能创新的优质环境。

强化创新活动要素保障。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对创新活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探索推进精准的创新类企业场地房屋租赁补贴、创新人才生活补贴等政策实施;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融资机制,用足用活科技创新小升高补助、创新券、科信贷、研发投入补助经费等普惠政策;设立企业创新引导基金,落实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政策、信贷补贴放款政策和企业备案政策,探索企业增信新路径;搭建科技创新融资平台,精准化扶持创新类企业发展;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全区企业科技成果需求目录创建工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与利用,建立企业与各类技术交易中心、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对接联系机制,推进“互联网+科技服务”建设,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的衔接和匹配。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着眼于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和知名科研院所,加大院地招商、院地合作力度,打造一批机制灵活、服务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持续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关联的融资、认定、保护等相关服务,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贯彻“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相关协调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性运用,推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推动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壮大发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医养健康三大服务业,着力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壮大发展优势产业

科学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布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区。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600亿元,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

高标准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系统布局,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链条化、集群化为方向,聚焦优势产业集中发力,高标准打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造、新型建材四大产业集群。以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产业基础研究,谋划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实施“强链”工程,充分注入科技、金融、信息等活力元素,提高产业精细化、品牌化、效益化水平;实施“建链”工程,围绕新兴领域、稀缺产业,聚力招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集聚配套企业,快速形成规模;实施“补链”工程,围绕特定产业、稀缺环节,加快补齐断点、畅通堵点,完善产业链条;实施“保链”工程,建立产业链运行态势监测预警机制,精准预判并及时化解产业链运行存在的风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汽车: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2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释放的规模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全市汽车产业“链办”设立我区重大机遇,高标准建设上汽、博世华域等世界500强汽车产业园,突破发展整车和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产业向研发中心和智能工厂升级;推动工艺、流程、产品和市场多维度高水平转型升级,以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推动产业高水平集聚,打造烟台汽车零部件产业核心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为导向,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为目标,加快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通信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高端装备智造:依托艾迪液压、荏原冷热、桑尼核星、环球数控等优势企业,开展上下游链条精准招商,形成一批延链补链强链标杆性企业,构建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拉动的产业生态圈。新型建材:依托山水水泥、冀东水泥等实力雄厚的建筑材料企业基础,推动传统建材产业向新型建材产业过渡,大力发展新型建筑结构材料,协同推进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发展,打造产业链相对完整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

提升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现代技术、装备、工艺和管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施“装备改造+人工智能”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的应用,突破运用增材制造、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慧工厂,引导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向上承载5G应用、企业上云等发展任务,向下覆盖各行业经济活动,推进形成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为主旋律的发展格局。鼓励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突破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的研发应用,提高关键设备的生产性能、服务功能与自给保障能力。到2025年,上云企业数量200家以上,标准化智能工厂、智慧车间达到10个以上。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以增量带存量、以优化促转化,强化前沿优势科技产业战略储备,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出一批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重点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到2025年,“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

壮大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东星磁材、柳鑫新材料、凯恩新材料等现有企业,持续加大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引进力度,依托重点企业、产业联盟或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发展稀土材料、纳米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推动形成产业规模;前瞻性谋划布局石墨烯、3D打印、生物基、新型低温超导等前沿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由无到有、由专至精、由精至强”。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60亿元。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加强重点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围绕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饮料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通圆共和生物科技、溢万家生物科技等项目建设。深化后疫情背景下的行业思考,立足长远,高标准谋划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引进一批行业领先的生物医药尖端技术和人才团队,孵化一批“专而精”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前瞻性布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规模化部署5G基站和通信网络设施,壮大新基站建设规模,到2025年,实现5G网络区域全覆盖,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56%。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化部署。重点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IPv6升级,全面部署支持政府网站和重点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IPv6改造。加快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出口带宽,增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鼓励探索基于数字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推进数据赋能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和融合应用。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数字产业经济。加快推进建设高效协同数字政府和智慧互联数字社会,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亿元。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制定新兴产业行业细分行动方案,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开展全产业链条精准培育,确立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载体,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着力打造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策源地。研究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建立精准化、个性化要素供给机制,优先保障产业链重点环节企业和项目,加快产业协作配套,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厚植新兴产业发展沃土,实施“金牌保姆”服务,围绕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夯实项目服务机制,开辟项目落地“绿色通道”,优化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推行实施“互联网+企业注册”等新兴服务模式。实施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计划,加大政府首购、订购力度,促进创新产品加速实现商业化,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普及推广。

第三节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服务业多层次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医养健康三大服务业。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以上。

深度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深挖独有文化根源,做大叫响“鲁菜之乡”“书法之乡”“大樱桃之乡”三大国字号名片,依托峆㠠寺、文博苑等载体平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鲁菜品牌,弘扬鲁菜文化,全方位推动鲁菜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福文化体验经济和休闲度假经济,实施“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提升文旅产业载体建设水平,打造狮子山文化国家5A景区,抓好中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福山坊文化产业园、途远福山禅驿微度假区等文旅项目建设。强化文旅产业品牌建设,构建以“福”为统领的旅游品牌体系,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鲁菜文化传承基地和文旅产业集聚区。

提质增效现代物流产业。深化以现代物流业为主题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依托完备的空港、海港、保税港、铁路等基础设施优势和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资源,持续强化“四大园区”载体功能,提升“六大工程”实施水平,大力发展现代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和城乡配送业务。实施“互联网+现代物流”提升行动,推进物流智慧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仓储、便捷配送、末端基础设施共享等新模式。强化物流产业品牌打造,推动建设立足山东半岛、辐射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打造国际开放的现代化物流名城。

高标打造医养健康产业。依托美航健康小镇、金天御源健康科技城等高端医疗养老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医养健康服务模式,探索医疗养老与美食养生、生态保健、心灵疗养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促进医疗、养老、养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建设知名医养健康胜地。

推动服务业多层次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多样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远程医疗、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间良性互动,推进三次产业产业链供应链有机整合,实现交互发展,推进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衍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行业间有机融合,实现文化、旅游、娱乐等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高水平融合,强化基础性、公益性服务供给,推进行政、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各领域发展水平,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专栏  4-1  福山区“433”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内容

——四大优势产业

汽车:推进建设新能源整车项目落户,加速建设博世华域转向系统、延锋智能座舱、德尔福汽油直喷、上汽TM11自动变速器总成、坤泰汽车内饰件产业园、三立电子装备等重点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全力建设鑫矿服智能装备产业园、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基地、海神立体安防机器人、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等重点项目,突破发展工程矿山机械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龙头项目引进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通信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米田制造信息产业园、冠宇精密件等项目建设。

新型建材:大力发展新型建筑结构材料,重点推进弘富嘉建材中心、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项目等建设,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

——三大新兴产业

新材料:突破发展稀土材料、纳米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支持首钢YSM低重稀土磁材、柳鑫覆膜盖垫板扩能、华拓玻新材料等项目建设。

生物医药:围绕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饮料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通圆共和生物科技、溢万家生物科技等项目建设。

数字经济:重点推进5G 技术与应用、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建设,建设5G大数据产业园、5G智慧城市新基建项目。培育“网红培训+直播带货+平台销售+短视频推广+仓储物流保障”全渠道矩阵产业链。

——三大重点服务业

文化旅游:重点建设狮子山文化国家5A景区、中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福山坊文化产业园、同福里·鲁菜文化产业园等文旅项目。

现代物流:重点建设国际商贸物流园、传化智慧物流科技城、山东烟台回里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邮物流陆运中心、富春网营物联、新加坡丰树等现代物流项目。

医养健康:推进美航健康小镇、金天御源健康科技、象楠中医产业园、妇幼和疾控中心等医养健康项目建设。

第五章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

第一节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高供给质量,畅通流通环节,完善消费载体,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推进内外经贸一体化发展,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

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提升供给质量,发挥工业领域汽车、装备等产业优势,释放现代物流产业规模聚集效应,放大大樱桃、苹果等特色农业价值,深挖鲁菜、书法等独有根源文化,全方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面向全国超大规模市场谋求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充分保障资源要素高效流通,坚决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结构性、机制性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高端要素自由循环流通;建立健全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全面提高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动力,确保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强化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养老、商贸等领域消费载体建设,提升消费承载功能。多渠道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方式、新途径,采取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等多种合作手段,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跟紧步伐,建立更高水平的内外贸一体化体制机制,发掘和开拓家纺、玻璃包装、汽车部件等市场前景,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出口转内销”,嵌入内外两个循环的分工体系。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拓展与协定成员国经贸合作。实施“海外福山”战略,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展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力度,提升特色品牌美誉度。积极参与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推动济铁物流园、回里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烟台保税港区建立信息、政策、平台、业务合作共享机制,提升欧亚班列密度和效率,持续扩大贸易规模质量。

第二节 充分激发消费活力潜力

强化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消费环境,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创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激发消费活力潜力。

全面拓展消费升级空间。改造提升传统消费空间,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发展商圈经济,打造和优化提升福海路商圈、夹河新城商圈和城里街商圈三大商圈;繁荣“夜间经济”,打造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夜间经济”载体平台;优化文旅、教育、康养等消费服务供给,实施一批消费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制作发布全区消费地图,打造“网红”打卡地,健全完善消费体系。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电商”发展水平,加快“首店经济”“直播经济”培育步伐,支持发展“免税经济”,持续提升消费品质。推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解放居民消费时间。

营造和谐放心的消费环境。精准有效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直面消费领域瓶颈、短板和痛点,有针对性改善消费环境。高标准实施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持续推进“食安福山”建设,建立全区产品质量监督信息化服务平台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法加强消费维权,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消费者协会作用,持续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健全垂直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保障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持续增强消费者信心。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理念,抵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第三节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投资体制机制,形成投资内生动力。

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提高“亩产效益”为导向,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更加有效发挥投资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投资领域流动。坚持优化投向、提升投效,聚焦“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围绕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新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融合、社会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等领域,持续拓展投资空间,完善投资布局,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层次升级,完善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强化乡村振兴投资,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充分释放投资活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重点领域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专项债券,依法依规开展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完善政银企精准对接合作机制,搭建优质的投融资平台,畅通项目建设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市场化合作模式,吸引央企国企民企参与公共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和多样化退出机制。放宽投资准入,通过产业布局、技术标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充实完善“四个一批”项目库,推进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

第四节 强化基础设施战略支撑

以持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为目标,加快衔接区域重要交通动脉网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打造“内畅外通”的城市交通网络。强化在全市立体交通体系的枢纽位置,全力配合推进潍烟高铁、G18荣乌高速烟台绕城段改扩建,加快实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网贯通工程,推进河滨路北延、电信路北延、梧桐路东延、青年路南延跨外夹河桥、大马线等重点道路规划建设,有效提升对外衔接水平。织密城市路网体系,论证推进大外环建设,实施城市主干道新建工程,构建“十纵十横”的城区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路网建设,稳步推进林西线改建续建工程、臧家庄镇县级公路及连村道路提档升级、臧家庄镇至高疃镇连接路、张格庄镇至回里镇国防公路、S308烟栖线东厅段拓宽、农村机耕路修整等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公共交通。开通福山与臧家庄、经济开发区公交路线,实施公交站亭市场化改造,进一步打通与边缘乡镇的连接,缩小地域差距。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建为引领,推进综合交通、能源保障和信息网络共建共享。优化布局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健全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配送投递设施智慧化改造,补齐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商贸载体设施等发展短板,构建布局科学、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差异互补、协作管理的基础设施新体系。

系统布局“撬动未来”的新基建框架网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与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科学谋划、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关键项目,重点打造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为主要内容的上“云”设施,以新能源汽车充电、电力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供“电”设施,以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要内容的“轨”道设施,推动“云”“电”“轨”互融共建,在新基建进程中争取主动、提前布局。按照省“平台上移、应用下移”要求,积极拓展便民应用,改进智慧出行服务,强化智慧教育服务,优化智慧医疗服务、完善智慧文体服务、优化政务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日常需求,争取2025年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四星标准。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完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太阳能、电能、天然气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把清洁绿色能源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提升太阳能发电规模,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特变电工150兆瓦农光互补、华能光伏电站开发、华电福山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兆瓦。提升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科学、有序推进华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

专栏  5-1  福山区“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市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全力配合做好老岚水库、潍烟高铁、G18荣乌高速烟台绕城段改扩建、G15沈海高速福山收费站改扩建等市级重点工程。

——区级重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交通:电信路北延、梧桐路东延、河滨路北延、青年路南延跨外夹河桥、崇文街桥至冰轮路连接、林西线改建、国际招商产业园磁阳路、臧家庄及经济开发区村级公路改造及安防公路、城区大外环、智慧交通体系、公交路网完善、农村公路改造等工程事项。

水利:内夹河干流治理、内夹河生态补水、内夹河水环境提升、夹河生态园污水管网、城市排水能力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污水治理等工程事项。

能源: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特变电工150MW农光互补、华能光伏电站开发、华电福山10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华能烟台电厂2×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工程等。

——区级重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重点推进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为主要内容的上“云”设施,以新能源汽车充电、电力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供“电”设施,以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要内容“轨”道设施建设。推进5G基站全面覆盖、新能源充电设施优化布局和轨道交通设施突破发展。

第六章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继续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进一步解决体制性障碍、克服机制性梗阻、开展政策性创新,切实用改革的手段破除阻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第一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各类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破除要素有效配置和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体系,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组织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并依据方案内容有序组织土地征收与开发。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行“标准地”制度和“亩产效益”评价,提高土地流转、配置和开发效率。健全完善用地二级交易市场,完善“三闲”资源盘活机制,用好“o2o土地超市”交易模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创新土地供给模式,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畅通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人才进入市场创新创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的双向流动渠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劳动力行业、城乡、地域间自由流动,建立域外人口“引留用”系列政策,重点吸纳大学生和适用技术工人,保持规划期人口数量适度增长,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2%以上。

优化提升资本要素市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实区域金融业态,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增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建立灵活的金融供需体系,推进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完善融资结构体系,协同推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融资担保、信托基金等业态发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推进主板上市突破工程,建立健全主板上市企业培育库,大力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健全金融科技服务功能,提升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优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流程,降低金融供给成本。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技术要素市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支持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平台,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建设一批产学研与知识产权服务深度协同的高价值实用型专利育成中心和交易中心。推动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数据确权、网络安全、数据及隐私保护,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提高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水平,不断丰富数据产品有效供给。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区域、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制定出台并及时更新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探索建立促进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

第二节 增进市场主体活力

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破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打造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要素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良好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和分类改革发展。推动国企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产高效整合和提质增量,加快企业规范改制和战略重组进程,切实发挥烟台市福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烟台润福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带动作用,依法有序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区属国有企业闲置房产、土地等资源向两大国有控股公司划拨,壮大集团公司资产规模,提升法人信用等级和集团的融资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和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放宽民间投资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采购民营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服务的力度。引导支持民营资本通过资产收购、产权受让、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筑牢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基础。

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壮大规模。发挥民营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民营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经济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新生力量和后备梯队。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优秀本土企业家、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出在外企业家回归政策,带动产业、资本、总部等全方位回归。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前沿和国内先进水平,以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导向,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加快“放管服”改革进程,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府效能提升,着力构建环节最少、效率最好、成本最低的政务服务体系。

全面开展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压减行政许可事项和办事环节,“十四五”期间办事环节、提交材料、办理时限至少缩减50%以上。积极推进“市县同权”,衔接落实上级授权或下放事项,推动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向镇(街)下沉。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设置,分类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审批流程扁平化发展。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加速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掌通办”,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促进部门间数据流动和共享,变“群众跑”为“网络跑”,提高“一网通办”水平。

持续深化商事审批制度改革。抓住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关键环节,完善企业登记和退出制度,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对涉及多部门、多机构的项目审批实行并行办理、一次办好,促进商事制度从重审批向重监管、重服务转变。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除涉及安全、生态等重大公共利益外,大力推行备案、告知承诺、优化准入三种许可方式改革,最大化减少审批性事项。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一步推进审管无缝衔接,厘清职责边界,推动审批监管协调联动。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按照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实施政务服务“清单制”管理。按照“简化、优化、协调、统一”原则,优化再造行政审批事项设定标准、资格条件标准、运作流程标准、办理机制标准,构建审批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过程透明化的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推行一个事项一张表格、一套材料、一种流程。加快融入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顺畅的市、县、乡、村网上政务服务体系。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服务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政府服务法制性、精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畅通市场主体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对政府行政的建议、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快构建健康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系统降低企业办理各项事务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第七章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效对接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开放环境,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新体制,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拓展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一节 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

更新招商理念,增强招引信心,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型升级内在要求,抢抓重大发展机遇,高效整合利用招商资源,大力招引知名国企央企和全球领军企业来福投资。

纵向拓展招商层次。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开展招商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及招商促进活动,探索与领事馆、国际国内商会、行业协会、华侨组织等机构长效合作机制,推行全价值链“垂直整合”招商模式。聚焦“三类500强”企业,加强与全球先进技术、高端产品、国际资本、顶尖人才、多元市场对接,引进培育“链主”企业。“十四五”期间,外向型经济优势进一步扩大,全区世界500强项目突破60个。

横向提升招引水平。创新招商模式,推动招商引资活动由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招商服务,组建专业招商公司和境外招商中心。创新招商机制,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境外以韩国、港台、日本为主,境内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杭汉渝西”等新兴城市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坚持产业招商,细化完善产业链招商举措,瞄准高端产业链条,引导各类投资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聚集。搭建重大招商平台,加大与国企央企合作力度,发挥好优质资源招商带动作用。加强前招商和后招商衔接,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区级统筹机制。

拓宽外资利用方式。大力引进国际创业投资,支持区内企业与知名国际企业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增资扩股、合资共建等方式,实现外资与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同步招引。依托智造芯城、夹河新城等重点板块建设,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方法,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支持外资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跟进落实新一轮准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教育、卫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对外开放。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吸引外资投向工业设计研发等领域,加大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专业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十四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二节 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

充分依托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施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推动开放合作向结构优化、领域拓展、效益提升转变。

对接高层次经贸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千企百展”计划和境内外重大线上线下展会,利用好广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进一步开拓“一带一路”、东北亚、欧美等重点国际市场。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依托烟台国际招商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市级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对外经贸层次提升。建立面向日韩高水平金融开放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日韩山东周、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推进中日韩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搭建经贸促进活动平台,促进外贸企业纵深开展业务,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走出去”。到2025年末,对外贸易实现200亿元突破。

扩展内外连接的开放通道。进一步巩固提升开放通道优势,高标准打造国际商贸物流园等平台,支持济铁物流园、回里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充分释放欧亚班列运能,促进多式联运业务发展,创新冷链、汽车等特色班列。打造更加通畅便捷的国际通道,探索“班列+贸易”“班列+金融”“班列+跨境电商”等模式,吸引贸易、电商、金融等企业集聚,实现产运贸一体化发展。用足用好保税功能,加快建立与烟台保税港区的信息、政策、平台、业务共享机制。

培育外贸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出口贸易转型发展、进口贸易突破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扩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维修规模,培植技术、品牌、标准、质量、服务等外贸竞争新优势。抢抓全市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政策机遇,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加快打造跨境电商特色园区,促进新型跨境电商模式和中日韩外贸平台新兴业务规模崛起。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扶持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外贸综合服务等业态。加快培育保税展示、分类监管等业态,发展大宗货物综合交易市场。

第三节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统筹推进省级园区、省级开放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化招商、公司化运营、绩效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和承载功能,打造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深入推进高新区福山园、经济开发区改革。稳妥推进高新区福山园、经济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实施“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深化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以绩效工资为主的薪酬机制、以关键指标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市场化激励方式,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造对外开放的龙头阵地。

高标准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福山片区。以“引龙头、建链条、育集群”为总体目标,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链招商为路径,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核心关键环节,瞄准价值链高端,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创新实施“标准地”招引,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群、辐射一片”,培育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高水平布局各类专业性对外开放园区。探索建立中日韩文化自贸区,全面打造辐射日韩及周边地区的文创孵化基地,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快塑成业态丰富、层次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大力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福山篇章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兴农、质量兴农为支撑,以绿色、生态、高效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高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好“中国大樱桃之乡”和烟台苹果主产区的优势,推动大樱桃、苹果产业“双核”驱动,壮大地方名特优新品牌产品。持续放大福山大樱桃品牌优势,依托中国福山大樱桃博士科学试验站、大樱桃科研中心和姜家育苗基地,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大樱桃新品种;积极对标烟台苹果高质量发展工程,扎实做好老残果园改造、品种更新、品类丰富、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同步发展萝卜、水蜜桃、桑葚、蓝莓等多种特色农产品,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到2025年,创建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水果蔬菜产量达到30万吨。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区,大力发展肉鸡、生猪、畜禽良种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到2025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业物联网、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建设布局,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加大优质种业项目引进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争创国家种业示范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争创农业“新六产”示范区、示范主体,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导区。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用好用活“淘宝直播村播学院”,以科技化、数字化等手段提升农商互联水平,实现传统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货交易、国际贸易创新性融合。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兴产业主体。深挖农业新功能新价值,引导传统种养植农业向乡村采摘体验园区、农业园区等转型,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支持开展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对接,积极争取省农机科研装备研发等农机科技创新研发项目。

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参加国家、地方、行业、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水平。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制定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快形成以地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和差异化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重大战略,拓展与日韩东盟农业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中国大樱桃节、樱商大会等对接平台,扩大“福山大樱桃”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第二节 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发挥农村党组织对发展经济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党组织建设力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调整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帮扶选派“第一书记”等方式,推动农村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套取侵占集体资产、涉及土地征收方面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向区域性行业联合社、综合体以及高层次经济共同体发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2025年,全区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22%以上,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00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50家。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阳光村务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探索创新村务公开形式,实现村务公开常态化。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村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农业农村治理制度,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推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打造平安乡村,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实体化实战化运作。

第三节 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稳定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着力增强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速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

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农民创业激情,全面落实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拓展多元化就业体系,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组织化程度,推动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深化“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促进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民收入由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为主转变。加强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付转移力度,持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发挥扶贫项目资金资产效能,持续推进已摘帽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落实养老保险政策,确保脱贫户养老保险全覆盖。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对贫困户大病患者进行精准救治。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各学段学生精准资助、不落一人。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厚植生态底色、突出发展特色、彰显乡村本色,加快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管理,实现农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和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5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重点对农田化肥农药使用、畜禽水产养殖、生活污水等污染进行综合防治。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使用力度,强化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疾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加强乡村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田园生态系统,严格耕地保护,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到实处。制定区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推行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农村道路、污水处理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处置运行机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行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集中与分散“三结合”的建设模式。统筹农村高质量发展与灾害防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水平。深入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双百工程”,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强化乡镇服务农民区域中心功能,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推进乡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一体化建设管护,稳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三级统筹力度,引导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强化乡村人文建设,加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增强乡村文化供给,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立新乡贤文化示范传承基地。培育新时代乡村优秀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职业经理人队伍,带动新时代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专栏  8-1  福山区“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产业振兴

推动烟台苹果高质量发展工程、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现代畜牧示范区、“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国家种业示范区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人才振兴

加大农村人才引流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职业经理人队伍。

——文化振兴

加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增强乡村文化供给,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立新乡贤文化示范传承基地。

——生态振兴

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农村道路、污水处理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疾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严格耕地保护,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组织振兴

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领导挂点、部门帮扶选派“第一书记”、 阳光村务、村综合服务平台等重点事项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

第九章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能效

坚持全局谋划、区域协调,积极融入全市“12335”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双城驱动”“ 老城更新”“携河发展”三大战略,优化发展布局、加速产城融合,打造烟台西翼活力板块。

第一节 深化实施“双城驱动”

按照“北部制造业、南部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做强北部智造芯城、南部夹河新城“两大引擎”,着力构建南北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更大程度地释放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融合重塑“智造芯城”竞争力。释放园区改革动能,与时俱进优化园区布局,论证经济开发区纳入智造芯城一体化打造,膨胀区域发展规模,拓宽福山产业纵深。依托省级国际招商产业园,大力实施“标准地”招商,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一代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四大产业聚力招大引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道路工程、场地平整、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编制、绿化工程、安置区谋划6大方面建设工程,充分释放承载空间,提升承载功能。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智造芯城”竞争力,加速打造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新城。

加快提升“夹河新城”承载力。按照“一年起势、三年成型、五年成城”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夹河生态岛、大学城、科创园、文体创意园、康养小镇、理想生活小镇等六大功能园区,形成“一岛、一城、两园、两镇”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科创要素集聚、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强化规划设计引领作用,编制完成夹河新城整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推进土地征迁、安置区建设、路网桥梁、公共服务配套、景观打造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释放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全方位提升夹河新城城市建设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协同推进教育医疗、商贸文旅、现代物流等领域高端服务业项目,为蝶变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节 扎实推进“老城更新”

牢牢把握城市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属性,坚持内涵式发展新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方式,加速实现老城面貌焕然一新。

打开城市发展空间。扩大“一个板块、一个平台公司、一家国企央企合作托底”的发展格局,引入国企央企开展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分批次启动实施城市更新工程,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深入融入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城市总体设计,围绕省市重大工程、棚改扫尾清零、土地计划出让板块和国企央企合作项目,集中精力攻坚征地拆迁任务,保障城市发展和老岚水库、潍烟高铁等省市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回迁安置区建设,加快启动高铁小镇、东北关等6个项目建设,逐步启动天府重工、邢家山子、小杨家等22个板块改造和土地整理。稳妥有序推动实施旧村改造和“退二进三”,为城市发展释放更多空间。

优化提升城市形象。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抓好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生态绿地和廊道系统,因地制宜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山体公园”。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超前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加快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计划,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整体环境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市场化运作步伐,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服务问题,到2025年,159个符合条件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部完成。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优势,进一步提升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高效运转、权责一致”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全域化覆盖,构建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

第三节 精心谋划“携河发展”

深入对接全市“以水兴城、携河发展”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河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立足沿河发展要求,重点谋划做好“河”文章,科学规划功能定位,拓展城市纵深,为产业发展、人口扩张提供“蓄水池”“能量池”。

谋划做好生态“水文章”。坚持“治水、塑景、兴城”思路,以内外夹河为轴线,以门楼水库、老岚水库等水库为节点,坚持水清、岸绿、堤固、河畅及管理长效的水系治理保护总体思路,高标准实施内夹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河道清淤疏浚、调水补水等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河道水生态自净修复能力;按照“生态优先、尺度相宜、城景相融、功能混合、文化传承”理念,植入休闲慢道、滨水景观等元素,谋划一批串联式带状公园,全力打造水质清澈、岸绿景美的城市风景线。

加快打造产业“隆起带”。科学布局内外夹河周边城镇建设,植入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功能,加快推进以骨干路网、跨河桥梁、城市排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河两岸功能提升。坚持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加速优势产业导入和布局,以夹河为纽带,高效整合文化、旅游、美食、养生等要素资源,串联夹河岛综合开发、中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福山坊文化、文博苑、南庄生态旅游、峆㠠寺等项目载体,南北纵向拉伸产业发展框架,沿内夹河科学谋划布局关联性产业,系统打造集文旅、娱乐、康养等于一体的高端消费产业矩阵。

第十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山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入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育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更加有效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相互促进。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城市化地区为主体形态,以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格局。

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依法淘汰生产落后产品装置,加快形成绿色集约化生产方式。持续改善能源结构,全面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坚持“产业减煤、节能减煤、电力减煤”三管齐下,持续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拓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渠道。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逐步实施现有工业项目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重视农业污染排放治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树立大循环战略思维,促进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系统之间、区内外之间循环式布局和流通,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以烟台市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鼓励建设中水回用系统、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等循环利用体系,全方位推进再生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厨余废弃物规范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能源资源。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雨污分流,雨水入河,污水入管,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统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创建行动。到 2025年,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广,通过宣传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环境保护修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建立健全协同防治制度,围绕大气、水、土壤、森林等领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探索建立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跟进做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服务工作,实现生态产品多重价值。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制定出台力度更大、措施更硬、问责更严的大气治理计划。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集中整治,加快推进完成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减少落后产能,推动工作由“数量管控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实施集中供热优化整合工程,开展清洁供热行动,推进供热管网“汽改水”。持续开展治理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到2025年,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严守水资源水生态红线。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内夹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为依托,开展全流域河道整治和河岸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排污口治理力度,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改善,全面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实施排污综合整治示范城工程,健全完善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全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28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到省市考核目标要求。

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风险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保护好未利用土地的土壤环境质量,防范工业废弃物堆存、填埋等方式造成的污染。强化对持证矿山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滥采乱挖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全区“6+1”行业用地管理,对污染地块行为零容忍,确保污染地块整改到位、达标出让。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等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着力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到2025年,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3%。

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以创建国家、省级森林城市为抓手,实施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乡村绿化美化、沿海绿化修复等攻坚行动,实现宜林荒山全绿化,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荒山绿化及低产林改造1万亩以上。健全完善林长制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及占用征收林地事后监督检查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观光果园、观光苗圃等新业态,推动林业产业规模、质量全面提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51%以上。

第三节 创新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执行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新格局,为烟台市争创国家生态试验区贡献更大力量。

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加强领导责任体系建设,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各级责任清单,统筹做好监管执法、市场规范、资金安排、宣传教育等工作。制度化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风险防控主体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完善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安全衡量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制定环境安全衡量标准,用可量化指标衡量资源与环境的安全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补偿办法。依法实行新项目建设“环保一票否决制”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确保各类生态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

建立动态长效监管机制。依托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化全面监管,既突出抓好大企业环保治理,又持续加强对小企业和小作坊的监管和整治,利用现代化、数字化科技手段,增大污染监测密度。持续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对环境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

创新生态治理运作模式。坚持用创新思路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评价评估,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设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建立自然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用水过程管理、强化节水监督,实现总量强度“双控”、水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创新运作模式,多元化吸纳社会资本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金充足到位。

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全面提升市民文明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胶东红色文化,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体系,不断提升学习成效。深入实施理论惠民工程,用好理论宣讲示范基地、理论专栏专刊、“学习强国”平台,扎实开展百姓宣讲、理论宣传宣讲、理论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育优良家教家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福山好人等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制定《福山区志愿服务条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水平。巩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壮大农村宣传思想阵地,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网上网下共同推进文明创建的工作机制,大力弘扬正能量作品和主旋律声音,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网上阵地。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持续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提升网络内容建设水平,增强网络文化原创能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网络文化品牌,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染力传播力引导力。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交通便利、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原则,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覆盖全域的公共旅游设施网络。优化提升王懿荣纪念馆、福山剧院、福山区文化馆、福山区图书馆、福山书院、城市书房等区级文化阵地作用,持续优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建成一批“新时代农民文化乐园”。全力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捷性,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全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加快建设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数字文化工程。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制定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机构管理与服务标准,制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旅游“六个一”公益服务等标准化实施办法,推进公共文旅服务标准化工程和示范点建设。实施“鲁菜之乡”振兴行动,以标准化为引领,以文化为内涵,以产业为外延,以创新为动力,以宣传为拓展,以传承为保障,全面叫响“鲁菜之乡”城市名片,用心讲好鲁菜故事,广泛弘扬鲁菜文化,赋予鲁菜新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全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保护中心+传承基地+传承人“三位一体”“非遗”保护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守好历史文脉,推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邱家庄贝丘遗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栈旧址保护工作,推进王懿荣纪念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助力文物保护提档升级。促进非遗传承,举办“非遗进万家”等活动,组织好各级非遗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博物馆现代化建设,加快打造省级博物馆服务标准化试点,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

第三节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五送六进”文化惠民活动,办好市民文化节、大樱桃节、鲁菜文化节、民间美食大赛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拓宽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渠道。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推广开展艺术培训、美育活动、美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艺产品需求。激发文艺作品创作活力,完善艺术创作引领、艺术主体培育、艺术生产激励等机制,鼓励舞台艺术美术、影视、文学等全领域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健全阅读网格体系,举办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营造“书声琅琅、香飘烟台”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书香福山”。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群众文化活动多元供给服务机制,抓好“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健全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机制,增加广播电视、电影等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度、获得感、幸福感。

提升文化产品服务水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高标准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增加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和输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文化+”为引领, 着力锻造鲁菜文化、甲骨文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娱乐、教育、工业、农业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衍生出多元化的优质文化产品服务。着力培育视频直播、网络视听、时尚体验、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电子竞技、虚拟会展等文化新兴业态,有效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持续增进文化产品服务优势。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强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政务+服务”功能建设,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

第十二章 增进民生福祉 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第一节 促进就业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加稳定更有质量的就业,持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全区人民增收,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保障的幸福生活。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行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衔接,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统筹做好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扩大公益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留福创业就业,培育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共同体。加强就业创业服务,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劳动纠纷调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决定报酬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人群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和收入监测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工资水平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问题。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

第二节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落实区人民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统筹安排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增加全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形成科学完善的幼儿园管理体系。到2025年,公办园占比达到55%,普惠园覆盖率达到90%,优质园保持在45%以上。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合理增补教育资源,新、改、扩建一批高标准、高质量中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持续提升福山一中和格迈纳尔中学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开展小学课后服务,妥善解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突破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系部、专业及智能制造与控制、鲁菜技艺传承、装配式建筑等公共实训基地。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大与国家、省“双一流”高效对接沟通,大力谋划建设高校分校、研究生院等高等教育机构;支持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升格本科,推进烟台城市科技学院申办大学,加速引进更多高端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突破发展。

完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强化师资力量,梯次补充教师队伍,优化完善教师结构,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级之间交流轮岗机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从教纪律建设。加强校医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搭建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丰富终身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和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完善低保、特困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好基本医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金升级统筹政策。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探索新业态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

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以服务退役军人为中心,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健全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和精神慰藉等保障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各项优抚政策,推动在疗养巡诊等方面不断创新。稳步推进安置改革,促进人岗相适、人事相宜,跟踪落实安置后各项待遇,推动退役保障全流程覆盖。

加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弘扬扶弱助残文明风尚,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关爱保护工作和孤儿、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加强妇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妇女免费体检和救助覆盖范围。探索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引导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和相关机制,实现儿童保护防止侵害教育全覆盖,落实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障等政策制度,加强基层托幼服务,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优化残疾人教育、就业等工作开展,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健全老年人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推动养老服务纵深发展。推动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休闲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积极落实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优待政策,实现老年人优待“全员化”。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老年服务产业园区和特色养老小镇,培育一批老年服务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繁荣发展。高水平办好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推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虚拟现实、远程监控、健康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性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范围、救助水平、救助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衔接,鼓励引导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高效参与社会救助和开展志愿服务。

第四节 健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标准化建设。落实重点疾病防控措施,提高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完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策略,提升免疫预防能力水平。深入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加大职业健康监测和监管力度。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4.05人。

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巩固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突出福山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保障主阵地作用,加大医疗卫生设施投入,持续改善医疗条件,加快建设福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鼓励支持鲁东医院、象楠中医整骨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整体层次水平。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打造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医共体,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医疗保障队伍建设,打造“健康福山”。

大力发展体育健康事业。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全民广泛参与的健身系统活动。优化布局,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速打造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加大体育赛事活动筹办力度,持续做好门球、自行车等体育活动,打造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4大业余联赛;依托冰上运动综合体项目,积极培育冰上运动特色品牌。推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体育事业发展,围绕农民、工人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大众健身项目挑战赛等系列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聚焦住房、养老、出行、生活环境等领域,完善解决民生问题、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攻坚化解城建领域历史遗留问题,规范房地产开发,依法解决好群众不动产登记办证难问题。大力实施农村供水一体化和农贸市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提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人文建设等重点领域法治化建设水平。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和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三大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完善仲裁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基本原则,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社会信用示范区。加快接入国家、省、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发挥信息交换、存储、查询、发布功能,汇集各级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公共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公开制度,有序开放信息源,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目标。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按程序及时停止公示其失信记录,终止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突出街道社区和农村“两大领域”,完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惠民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级协调接处指挥中心,完善区镇村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格局。加强妇联、团区委、残联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健全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依法规范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组织。

第十三章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山

统筹安全与发展,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积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筑牢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山。

第一节 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和综合整治,塑造安全发展环境。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建好用好青龙山国家安全主题公园,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强化卫生健康领域安全保障。加强食品药品疫苗安全监管,扎实推进“食安福山”建设,加强食品全链追溯、全程监管,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健全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开展实施药品和器械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疫苗等高风险产业监管,实施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推进疾控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监测预警、疾病预防、卫生检验检疫、流行病学调查、防控实施管理功能,加强基因学、病毒学、流行病学等生命科学研究。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备的信息化预警监测和分析系统。

确保经济运行安全。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和经济安全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确保能源、粮食、果蔬、肉蛋等重要物资供给安全。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健全金融政策体系,完善政银企三方会商和银行债委会工作机制,严控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保险等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加大政府债务化解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第二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牢固树立“大应急”理念,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灾害损失。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沟通顺畅、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协调体系,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化指挥调度效能。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指导企业健全应急救援预案,推动形成覆盖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机制,发挥演练成果。

打造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就近调配、快速出动、有序救援原则,对标“全险种”“大应急”“大救援”形势任务需要,整合政府、企业、专家、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推动建立全区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密切配合的应急力量联调联战机制。提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水平,重点建设完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医疗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生产安全事故救援队伍四大救援队伍。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评估机制,加强涉灾部门趋势预测意见和信息共享。配合做好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实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常态化监测机制,打造完备的信息化防灾减灾体系。建立集航空救援、陆地救援、水路救援于一体的救灾系统,增补完善重大救灾设备,制定应急物资储备机制,配备应急发电车、加油车、装运输车等后勤保障车辆,不断提升救灾能力水平。

第三节 全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保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智慧警务”“智慧交通”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城市安全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生命线维护和监测预警,保持治安、交通等领域安全稳定。

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深入开展危化品、非煤矿山、工商贸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城市燃气、民用爆炸物、农业机械和特种设备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全面筑牢安全底线。强化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构建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督管理,有效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化解信访积案。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统筹做好舆情管控、扫黑除恶等工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四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汇聚推动现代化建设磅礴力量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毫不动摇地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动员和激励全区人民昂扬斗志、砥砺奋进,形成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确保党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福山落地生根。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与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专业化能力。

第二节 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

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苦干实干,奋力迈向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的新征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加强党管武装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建设,抓好“双拥”工作,强化军民融合,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权威,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居主导地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区域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全区各镇街、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科学分解五年总体发展目标,有效衔接年度计划,明确各单位工作责任,相互协调、逐步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和指导委员会,对规划的实施、评估及动态调整提供全方位决策咨询支持。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审计监督,更好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作用,增强规划监督实效。

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考评督察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年度实施情况调研评估,查找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修订,确保经济社会按照预期方向发展。建立规划实施考评机制,依据规划总体目标以及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发展目标,建立对各镇街、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的规划实施考评体系,定期实施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任期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创新和完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督察机制。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宣传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凝聚全社会和全区人民群众力量,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烟台市福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x

烟台市福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pdf

关键词:十四五 福山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